評台停止營運通告
各位朋友,Pentoy這個多元平台運作接近6年,一直得到大家厚愛支持,由於資源整合,Pentoy由2018年9月1日起停止運作,謹此向各位致意,感謝支持。 Pentoy 編輯部 2018年7月31日
PenToy
各位朋友,Pentoy這個多元平台運作接近6年,一直得到大家厚愛支持,由於資源整合,Pentoy由2018年9月1日起停止運作,謹此向各位致意,感謝支持。 Pentoy 編輯部 2018年7月31日
at17出道時我已暗暗佩服,但跟其音樂無關,當時的我已是38歲的老男人,不易懂得她們的青春情懷。我敬佩的只是兩個少女的無比勇氣。一個15,一個19,闖蕩江湖,以17為名為號,青春無敵,炫目耀眼,然而青春難留,一下子便將遠離17,到時候,怎麼辦?會否被17名號困住而難以轉型?會否因為先前公開炫耀青春而到了青春不再的時候更感難堪?名號像容易識別的衣襟記號,讓你在人群中跳脫顯眼,卻亦似孫悟空頭上的圈圈,把你牢牢釘在原地,如何面對與回應,確實需要勇氣和智慧。少女組合不可能永遠是少女,當17已非17, 名號即成反諷,兩個女子的漫漫長路注定有個大大的障礙必須渡過。幸好事實證明這只是老男人的過慮。兩個少女成長得很好,也過渡得很順,一路走來,無障無礙,由17而27,既走出了共同的音樂道路亦有各自的音樂探索,昔日的樂迷見證了她們的成長,新生的樂迷欣賞她們的演出,誰都沒有理由再替她們感到擔心。是的,頭上的天空不再17,但,這有什麼關係呢?27的天空亦是天空,並且可能更為晴朗;甚而往後的28、29、30、31、32,以至其中一個的36,音樂天空的顏色依舊耀目,新舊樂迷繼續為她們鼓掌,台上快樂,台下亢奮,是何等美好的共鳴共振。萬料不到,天有不測風雲,暴雨說來就來。盧家小妹隆然一聲從高處躍下,把音樂道路壓碎了,也壓垮了無數伴隨其音樂成長的樂迷的心。原來生命的關卡跟17無關。原來不管任何年齡,在情緒疾病的困壓下,在暗黑蒼涼的擾攘裏,皆可能有自覺過不了的沉重難關。旁人看她的天空仍是明亮璀璨,在她自己眼內卻是滿目烏雲,沒有光線沒有未來,唯有狠心棄絕始能脫身。於是,一咬牙,17是起點,32是終站,跟樂迷的15年音樂緣分於焉結束,沒有人來得及把她喊住,她亦沒給任何人來個鞠躬謝幕,墮地的那一道可怖的巨響便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個音符。轟。結他斷弦,卻譜成了一闋哀絕的悲歌。人在異域,大女孩聞知盧家小妹的不幸消息,哭得眼睛紅腫。我問,這是你首回遭遇偶像離世?她點頭。我遂說,這便是你的首回無常領悟了,從它受記,希望你走得更為堅強。你畢竟也不再17,好自為之,你才不會辜負她留給你的音樂。[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PNS_WEB_TC/20180808/s00205/text/1533666628991pentoy
「你會移民嗎?」移居了外地的朋友問。近來我輩朋友告別香港者眾,早年回流香港的,二次再移民;好些遠在天邊讀書工作的,則無打算再回來。遠遊歐洲美加,朋友相聚,見我看似習慣當地生活,總有「移民」一問。香港一地,政治衰敗是很多朋友忍痛移民的大背景;但促使他們立即行動的,卻多是為子女在適當年齡入學,為子女逃離扭曲的學習環境,不容再拖。我從未想過移民,因為我離不開香港。在歐美遊歷與學習,生活閒適、氣候舒泰,但過了幾天,就有一點不自在。如果要形容,大概是一種與香港的疏離感。不要小覷空間距離與時差的隔閡,在地球的對角,天各一方、日夜倒置、不能同步,對我而言,似乎是一個不可踰越的裂口。縱使永遠在線,朋友圈繼續閒聊,但那種相距幾千里的疏離感揮之不去,甚至連寫作、讀新聞的衝動亦隨之枯竭。在外地看人家的社會,自己無論如何投入,都只是一個過客、一個好奇的旁觀者;若然在外地看香港也有旁觀者的疏離心態,這種失落不能彌補,難以長期承受。曾經有一個新聞紀錄片談香港人漂泊移民的心聲,記者問主角「何處是家」,受訪者總結說:無論身在何方,有家人一齊的就是家。我會說,有一個地方,你不能容忍自己成為旁觀者,那裏就是家。[區家麟]PNS_WEB_TC/20180731/s00311/text/1532974892091pentoy
「才女」,前人有李清照、蘇小妹、班婕妤、蔡文姬、謝道韞、卓文君,以至魚玄機,才之外,不能少的,是身世,也是身後名。 「才女」的桂冠降落在林燕妮的名字上,於我是一九七四年。恍如一夜之間,到處都是林的芳容。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的十年,是香港的周報與周刊如雨後春筍之期。報章不提供的消閒空間,在周刊與周報開始湧現,為了填滿版面所需,celeb的需求出現,gossip的文體登場。 林燕妮這名字本來更應歸類在Media People之下。即是,孫郁標、(周)梁淑怡丶吳慧萍丶陳家瑛、葉潔馨,香港第一代的(女)電視菁英一族。她最早被看見,並非因為寫作,而是「廣告」。TVB在一九七○年代壓倒性擊敗RTV的原因之一,是成功建立之前沒有的一種電視文化:Hip! Hip和時間息息相關,因為它就是話題性丶即時性丶關注性的三合一。無綫宣傳及節目推廣部的偉大貢獻,正是提醒大衆,把時鐘——家中的、心中的——都調到與TVB同步,而想出這一招,又把它執行得漂漂亮亮的——每個節目播出前,都會在上一個節目的播放時段內,變成一隻小鬧鐘——全靠那個念完遺傳學回來,卻出任宣傳及節目推廣部經理的,林燕妮。 拋頭露面的女性作家 容我
碰上畢業幾年的新聞系學生,她腼腆地打個招呼,倒是我按捺不住熱情,追問她「後來怎麼了」。她驚喜地問:「你認得我呀?」真的,我忘記的更多,但對她頗有印象。女生能幹有心,兩年不見,我很想知道她畢業後的故事。但為了方便閱讀,讓我先補充一點前傳。女生小四就決定當記者,考上新聞系,上課時常常聽當過記者的老師講編採室的架構、做新聞的熱血、上司的破口大罵,還有輿論對社會的改變。她覺得自己準備好了,拍過畢業相就當個好記者。她進入網媒工作,認真睇新聞、追蹤新聞尾、觀察生活、思考弱勢社群,想替「沒有話語權」的人發聲。新聞狀似排山倒海而來,但要從中找到故事、人物、議題,其實更是大海撈針,而海面總是波光粼粼,是一根針,還只是陽光的折射?像假又像真。可身邊都是年輕記者,資深的不是含淚轉行,就是飾演十個煲一個蓋的角色。她自己諗古仔,做完寫幾多字?原來網絡世界無限大,新聞毋須權衡輕重始決定篇幅分量,愈多文就愈多點擊。於是她能寫就盡寫,能分稿就盡分。自己寫完自己上載網頁,毋須美術編輯代勞。一旦發現有錯字,自己再默默上網修改。報道開始了,報道結束了,中間只有網民偶爾剝幾粒花生贈興,但有血有肉的上司呢?說好了輿論改變社會呢?石沉,漣漪只是傳說。[鄭美姿]PNS_WEB_TC/20180714/s00314/text/1531506743701pentoy
小時念國文有一課叫《慎獨》,細節早已忘記,但對主題印象深刻,就是教人在別人看不到之處自己要格外檢點,這是一個人的人格尊嚴之所在。專業自律的文化同出一轍。專業人士基於其專門的知識和訓練,所作的專業獨立意見為大眾尊重和信賴,相應地專業必須自重和自律,不因無人得見或有人威迫利誘而違背專業判斷和守則。專業的利益繫於其享有的公信力,也就是繫於其專業自律。這原是香港的管治的一大支柱。當政治權力不斷敗壞專業,令專業利益變成要倚賴政治包庇才能維持,這條支柱就終會傾倒。自重與自律既倒,專業沒有自尊只有利益作為考慮,什麼外來的監管也不會有效。道理很簡單:誰具有所需的專長去監管?誰來監管監管者?香港太多人只信奉權力——將權力交給政治,由政府高層監管一切,監管不到必定是權力不夠大,要加大權力;不然定是官員監管不力,官員得下台。官員下台,換一批官員,又從頭再來這個惡性循環。何况公眾連逼官員下台的力量也未必夠?沙中線的醜聞陸續來。但真正的醜聞是官員監管不力,卻只顧以炒人展示權力而一點不自責。市民受落,惡性循環繼續下去,沉降的不單只是沿線的地鐵站,出現裂痕的不單是民居,而是香港特區的整體管治。[吳靄儀]PNS_WEB_TC/20180813/s00202/text/1534097126213pentoy
沙中線豆腐渣醜聞,港鐵多名高層被離職,有馬上被炒,有主動請辭,有提早退休。 香港市民滿腦疑惑,如果被離職的港鐵高層,對報告造假監管不力,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麼,主席馬時亨、局長陳帆呢?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絲毫無損地留在原來位置?這樁涉及工程質量公眾安全的重大事件中,難道他們一點責任都沒有? 馬時亨說曾兩度提出辭職,總算有點羞愧之心,但卻被挽留下來,任務是負責物色新的CEO。 這種理由狗屁不通。如果馬時亨真的知人善任、明察秋毫,就不會對已經爛透了的港鐵管理層信任有加,就不會鬧出管理層話OK就OK的笑話。 挽留馬時亨的唯一理由,是為陳帆打掩護。港鐵高層相繼離職,若連馬時亨都起身走埋,陳帆就會無遮無掩,赤裸裸暴露於輿論焦點中:點解陳帆仲可以賴死唔走? 沙中線醜聞,陳帆負有最大的政治責任,不單因為他是政治問責局長,而是他的無能表現。 醜聞爆發之初,陳帆第一時間撲出來,稱讚港鐵非常負責任,叫市民相信專業團隊。當醜聞愈爆愈大,被問是否知情,陳帆回應說都係睇報紙至知。今天揭發港鐵連報告數據都敢於造假,陳帆又急於搶功,老鼠跌落天平,話政府團隊的表現「有目共睹」,彷彿揭發醜聞,是政府的功勞。 沙中
究竟什麼時候開始,香港警隊變得如斯玻璃心?黃偉綸局長說「警察都唔一定個個係好人」,其實就像律師、教師、男人、女人「都唔一定個個係好人」一樣,「阿媽係女人」,講完等於冇講,根本無甚新意,為何會惹起警察員佐級又「極度遺憾」又「極大迴響」?對人家的批評,反應活像個被寵壞了的小孩。曾幾何時,警隊的形象,居香港紀律部隊之首,多年都排第一。但自雨傘運動之後,暗角七警、朱經緯案,導致警隊形象一落千丈,由第一跌落第尾。但警隊高層卻沒有反省,以諉過於人來卸責。前一哥曾偉雄「你哋冇做錯!」,更令警務人員自以為是,以為永遠正確。諷刺的是,就在員佐級發信遺憾黃偉綸的同一天,警方發布上半年治安數字,整體罪案四十年新低,但警察犯罪卻飈升,上半年有二十四名警員因犯罪被捕,較去年同期增加八成半。過去三年,超過一百名警員犯案被拘,當中包括非禮強姦、傷人毆打、雜項盜竊等等。這些都有新聞報道,請問員佐級主席,當警方高層發放警察犯罪數字的時候,有否「大大傷害警務人員的心」、「打擊警務人員士氣」。警員犯罪只是個別事件,「警察唔一定個個都係壞人」,對玻璃心的警隊,會更容易接受,還是更抗拒?「好仔唔當差」比「好人」「 壞人」論,更加一竹篙打一船人,講咗幾十年,警隊沒發過聲明表示遺憾,高層也沒有出來辯解,原因一字咁淺,以前的警隊,底氣足、信心強,形象愈來愈改善,有眼你睇,講多無謂。今天的警察,為何對外界批評如斯敏感強烈?他們自我的信心形象如何?一清二楚![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PNS_WEB_TC/20180731/s00193/text/1532974887177pentoy
at17出道時我已暗暗佩服,但跟其音樂無關,當時的我已是38歲的老男人,不易懂得她們的青春情懷。我敬佩的只是兩個少女的無比勇氣。一個15,一個19,闖蕩江湖,以17為名為號,青春無敵,炫目耀眼,然而青春難留,一下子便將遠離17,到時候,怎麼辦?會否被17名號困住而難以轉型?會否因為先前公開炫耀青春而到了青春不再的時候更感難堪?名號像容易識別的衣襟記號,讓你在人群中跳脫顯眼,卻亦似孫悟空頭上的圈圈,把你牢牢釘在原地,如何面對與回應,確實需要勇氣和智慧。少女組合不可能永遠是少女,當17已非17, 名號即成反諷,兩個女子的漫漫長路注定有個大大的障礙必須渡過。幸好事實證明這只是老男人的過慮。兩個少女成長得很好,也過渡得很順,一路走來,無障無礙,由17而27,既走出了共同的音樂道路亦有各自的音樂探索,昔日的樂迷見證了她們的成長,新生的樂迷欣賞她們的演出,誰都沒有理由再替她們感到擔心。是的,頭上的天空不再17,但,這有什麼關係呢?27的天空亦是天空,並且可能更為晴朗;甚而往後的28、29、30、31、32,以至其中一個的36,音樂天空的顏色依舊耀目,新舊樂迷繼續為她們鼓掌,台上快樂,台下亢奮,是何等美好的共鳴共振。萬料不到,天有不測風雲,暴雨說來就來。盧家小妹隆然一聲從高處躍下,把音樂道路壓碎了,也壓垮了無數伴隨其音樂成長的樂迷的心。原來生命的關卡跟17無關。原來不管任何年齡,在情緒疾病的困壓下,在暗黑蒼涼的擾攘裏,皆可能有自覺過不了的沉重難關。旁人看她的天空仍是明亮璀璨,在她自己眼內卻是滿目烏雲,沒有光線沒有未來,唯有狠心棄絕始能脫身。於是,一咬牙,17是起點,32是終站,跟樂迷的15年音樂緣分於焉結束,沒有人來得及把她喊住,她亦沒給任何人來個鞠躬謝幕,墮地的那一道可怖的巨響便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個音符。轟。結他斷弦,卻譜成了一闋哀絕的悲歌。人在異域,大女孩聞知盧家小妹的不幸消息,哭得眼睛紅腫。我問,這是你首回遭遇偶像離世?她點頭。我遂說,這便是你的首回無常領悟了,從它受記,希望你走得更為堅強。你畢竟也不再17,好自為之,你才不會辜負她留給你的音樂。[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PNS_WEB_TC/20180808/s00205/text/1533666628991pentoy
近來,內地一套新戲上映,沉重地展示了現代社會其中一個嚴重問題——藥物因專利而變得昂貴,以及平民百姓負擔不來藥物,只能各聽天命、甚至藥石亂投的慘況。因香港未有上映時間,為讓各位先睹為快,本文會首先簡介電影劇情與實際事件,然後順帶討論戲中的主線——藥物專利和生存、醫療的平衡。 我不是藥神的劇情 (按:以下劇透,若想自行觀賞,可跳到第三部份) 藥神的劇情圍繞以售賣印度神油為生的男主角—陸勇。一名白血病患者找上門來,希望他代為前往印度洽商購買他們「救命藥」——劇中稱「格列寧」、香港稱「加以域」——的印度仿制藥。主角掙扎一番後,決定為了巨大利潤,成為了該藥的中國代理。從此,主角的生意一帆風順。中國的白血病患者蜂擁而至,搶購自己終於負擔得起的藥。可是,好景不長,不僅奸商紛紛推出「必X痛加面粉」的假「格列寧」,製藥商——諾華亦向警察施加壓力,要求禁絕這侵害他們知識產權的仿製藥。主角見自己經已賺夠錢,警察又追上門來,決定不顧與患者的多年交情,毅然退出售賣仿製藥生意。 主角退出仿製藥生意後,患者們的希望斷絕了。在沒有便宜藥物提供下,他們只捨得在病情嚴重時才買藥來吃,很多人失去了對生命的希望,包括
我們那一代,父母忙着搵食,教育程度又不高,子女有機會入大學,他們已開心得頭頂撞上天花板,怎會懂得跟子女討論選科?如今大學本科課程幾乎變成基礎教育,父母的教育水平又提高了,會跟子女到大學聽簡介會,會舉手發問:今年聯招學額為何減了N個等極其到家的問題。子女選科,變成一家人的大事。由於我在大學工作,不時有朋友問我收生的問題。這些人都是我那一輩了,他們是幫後輩問的。我想,大學每年都有簡介會,學生有興趣自己來聽好了,何須勞煩長輩?是長輩們太熱心嗎?就算有父母或叔伯四出打聽,在校內又有生涯規劃輔導,有「選擇困難症」的學生仍大有人在。別以為成績差才苦惱,成績好,選擇多,也會困擾。尤其有更多父母能負擔子女出國讀書,選擇倍增了,煩惱更多。我們從來叫學生及早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想想將來希望投身哪個行業。若有初步想法,早一點找資料找門路,早作準備。和父母保持溝通,令對方有心理準備。雖說選科按興趣,有時未必能成事。若是客觀因素不容許,也不必執著。不必像《愛.回家》的朱凌凌,愛上攝影後便誓死與它一生一世,多辛苦都要轉主修。在大學讀一個不令你討厭的科目,閒時再鑽研興趣,將來亦大有可為,不必劃地為牢。[陳惜姿]PNS_WEB_TC/20180731/s00196/text/1532974887302pentoy
中美貿易戰冷卻中國的浮誇風。五百多名清華校友上書,批評「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提出「中國綜合國力已全面超越美國」,上誤國家,下惑黎民,遠國戒心,近鄰恐懼,遺害深遠。他們要求解僱胡鞍鋼。胡鞍鋼的豪言壯語,二○一六年已開始,為何到二○一八年,美國制裁中興和發動貿易戰後,才憤而上書?近年,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文章,在報章網絡熱傳,「美國害怕了」、「日本嚇傻了」、「歐洲後悔了」的觀點,讓國人興奮莫名,來源豈止胡鞍鋼?文章之外,還有影視:《戰狼》、《紅海行動》、《厲害了,我的國》,賣座節節上升,觀眾亢奮離場,誰敢橫逆上意煞停這浮誇風?影視之外,還有科技:高鐵、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共享單車,自誇為中國「新四大發明」,藉緬懷漢唐絲路風光之餘,對一帶一路充滿樂觀憧憬。或許,胡鞍鋼是拙劣的始作俑者,但沒有全民亢奮的情緒,就不能煽起氾濫全國的浮誇風;沒有多元觀點的獨立傳媒,就不能讓社會冷靜反思,只會誤信國家忽然強大。上有好者,下有甚焉,浮誇風源自學者領導,也是輿論一致的產物,如今冷靜下來,反是一件好事。文革後期,中國與美蘇冷戰,毛澤東熟讀《明史》,將朱元璋劣勢抵抗元朝的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改為冷戰核威脅時代的國策: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仍是韜光養晦之世,滿招損,謙受益,自求生存發展,切忌樹大招風。新冷戰時代,浮誇之風惹來制裁之痛,朱元璋的草莽智慧,如暮鼓晨鐘再上心頭。[張文光 cheungmankwong@ymail.com]PNS_WEB_TC/20180807/s00193/text/1533579502439pentoy
自稱為「共享」單車的Gobee.bike結業,是共享經濟失敗嗎?其實這些「共享」單車和共享經濟完全無關,整天說「共享」單車是新經濟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一般來說,共享經濟有兩個特點,一是活用已有但閒置的資源,所以不會大量新增工具和成本;二是沒有主要供應商或僱主,參與者以個別身分參與市場。這種經濟模式不但為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理念是環保和參與者的自主性,有這些新理念才是新經濟嘛。一聽就知香港的所謂「共享」單車是九唔搭八,舊生意用了一個新潮的名字,那些半桶水政客就以為是新東西,更好笑的是有個什麼共享經濟聯盟為他們背書。好像一間餐廳以前是打電話訂位,現在是用App訂位,就叫自己「共享」餐廳。外國是真有共享單車的,有些人平時用單車上班,到假日就租出去,或者相反,平時放租假日享用。沒購置新物品,也沒有大老闆。所以Gobee.bike根本不是共享,只是自助。我討厭的原因是他們佔用公共資源做私人生意,而且要所有香港人承受全部亂象。他們和傳統租單車公司最大的分別是霸佔公共地方擺放、沒有交租、不用請員工,但從來沒想過怎去解決副作用。只要對香港稍有認識,就會知這種講求自律的自助生意行不通。早前去紅館看了一場表演,走的時候每一行都有垃圾,香港人的質素是不配自助的。[謝子祺]PNS_WEB_TC/20180808/s00315/text/1533666631269pent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