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張崇德先生的信
張先生:
剛看完了城市論壇,有感而發,希望與你分享。
對於你兒子的不幸事故,本人深表同情。九年的等待,一定不好過, 所以我絕對明白你對醫委會改革的期待。但與此同時, 有幾個重點是不容忽視的:
1. 你希望醫委會能夠確保醫療水平, 但現時政府的方案恐怕只會令醫療水平下降。政府已說明, 方案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便利」非香港醫生到港執業。 由於這些「有限度醫生」不用考執業試,正如孫玉菡所說, 要確保他們的質素就是醫委會的責任。 但你認為一個由更多非業界代表組成的委員會, 會更有能力判斷海外或內地醫生的資歷嗎?單是看履歷裡的細節, 如哪所醫學院較有信譽、哪份論文較有代表性, 業內人必然較業外人更清楚。所以,這個重要把關, 一定要由專業醫生守住,亦是醫委會必須維持最少1: 1的主要原因。
2. 論壇上,當被問及你對輸入內地醫生的看法, 你回答醫德比醫術更為重要。雖然我認同醫德較重要, 但這個答案以及當時台下的歡呼聲, 彷彿在諷刺香港的醫生就算醫術較高明, 醫德卻不見得比內地醫生好。眾所周知,大陸的醫療事故( 被報導及不被報導的)遠比香港的多,而當中由於醫生欠缺醫德、 罔顧人命所導致的慘劇屢見不鮮。中國從不公開官方數據, 但相關的報導時有所聞(見註1-3);幸然,同樣嚴重及蓄意( 非疏忽)的事故並未有在現時還把得住關的香港發生。我明白「 一朝被蛇咬」的道理,亦知道每個地方總有害羣之馬,但普遍來說, 我認為香港醫生的質素仍是名列前茅的。 單看公營醫院的醫生在人手嚴重不足下仍盡心盡力, 面對種種制度下的問題卻從不罷工,更從不會像大陸的醫生收取「 紅包」…… 這些就是醫德,亦是香港醫療界積極捍衛、不願被染黑的核心價值。
3. 至於評估一個醫生的醫德,由於沒有可測量的標準,除非他/她曾被告罪成,否則一般來說, 唯有從推薦信或行內口碑中略知一二。要洞悉這些口碑的可信性, 沒有人比行內人更清楚。
4. 九年時間的確很長,而現時積壓的案件數目亦令人嘩然。 增加人手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必須明白醫委會除了審理案件以外, 它的其他功能(如以上所說的把關)亦不容忽視。 既然有更好的方案,如梁家騮的6+6方案, 既能保障業界水平又能達成平衡監察作用, 為甚麼硬要推行政府較偏頗的方案?
相信大部份香港市民和你同樣希望改革能為醫療界帶來進步。 問題是,政府的方案將會嚴重影響這個專業的把關能力。 他們守的關,是市民健康的關,不是他們飯碗的關。 這個關一旦守不住,香港的醫療水平只會下跌, 正正和你所希望的背道而馳。多看、多聽、多想, 不難發現更好的方案。懇請三思。
陳蓓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