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代表你的「選舉委員會」是誰嗎?
由人大八三一決定頒布當日開始,支持及反對政改的意見就不斷在各大傳媒上重複。在政改表決前三個禮拜的今天,我相信大部分市民對政客們口中常掛着的,以信任為主調的意見已經耳熟能詳。市民對兩大陣營在大氣電波上的討價還價,和對學者們虛無縹緲的未來政治局勢推測,已經不勝其煩。如果讀者已經作出取態,此文章不閲也罷。如果你還不能下定主意,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為你提供一個簡單的取捨方法。
在此之前,我希望讀者能誠實地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是誰代表你,決定你的未來嗎?
(提示:不是梁振英)
如果你已知道答案,可直接跳過以下五段。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我們可以從理解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法開始。
選舉委員會是由四個各有300名選委名額的大界別組成,負責選出行政長官的機構。在二零一一年的選委會選舉中,第一大界別入面的選民只有大概27,000人,主要由工商界內各行各業的老闆們組成,一般從業員成員幾近無法參選和投票。17個界別分組當中有9個界別的委員全部自動當選,其餘的全部以極低票數當選。
第二大界別是「專業」界別。中央為美其名而以「專業」劃分界別分組,實際上,如何界定有資格選舉特首的「專業」,那些「專業」應該被分配多少選票,港人無從得知。由於手續繁複,資訊科技界內的78,000名從業員只有大概6000名合資格選民可選出30名選委。教育界的選委席位分配也是極不公平。177,000名教育界從業員只能選舉30個選委。
第三大界別內的合資格選民只有大概18,000名。5個界別分組內有3個全部自動當選,總共180席,其中尤以漁農界委員的產生方法最為諷刺。合資格的漁農界選民只佔全港人口0.1 %,但是竟然在選委會有5%的議席。除自動當選議席之外,勞工界委員的產生方法也是非常滑稽。這個聲稱代表所有勞工的界別分組,原來只有824個機構有資格投票,最高得票者只有307票。
第四大界別內300個名額當中,有113個屬於人大,政協和鄉議會。眾所周知,這些委員的產生程序極不透明。區議會的117個席位入面,因為全港區議會早已被委任和直選的建制派議員壟斷,而且選委會委員選舉採取簡單多數制,當選的也全部是建制派委員。其餘70個立法會議員當然名額,由於功能組別採取和選委會非常相似的選舉制度和界別分配,當中也有16人自動當選。加上其他以極低票數當選的的功能組別議員,有超過一半是既得利益者代言人。所以第四大界別內也大概有13/15是代表建制派的。
總而言之,以上的例子說明了選委會的問題,除了委員選舉欠缺競爭性,委員代表性低,取得參選和投票權困難之外,還有票值不等,席位分配不公的問題。選委會的缺陷,罄竹難書,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最近政府提出的二零一七年特首選舉方案,選委會的組成和委員選舉辦法會毫不更改,直接過渡成為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提名委員會。你只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來決定提委會的正當性:
1. 你是否可以參選成為提委?
2. 你是否有權投票選出代表你的提委?
3. 如果你沒有辦法投票和參選,這些你連名字也說不出的人有資格代表你的利益,為你作出選擇嗎?
如果你的答案全部是「否」,恭喜你,你已經明白提委會最致命的缺陷了,這缺陷在八三一框架下是無法彌補的。說穿了,這些提委會委員只是一班被港共政權內兩三個既得利益者集團精挑細選出來的,不問是非的,只求執行豪強商賈們的政治任務代理人罷了。
我深愛的香港人,請不要妄自菲薄,把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外判給特權階級的代理人。香港的未來是屬於全香港人的。請你鼓起勇氣,主動要求唯一能夠代表你的直選立法會議員,反對任何八三一框架下的政改方案。否決後,我們就可以向下一個目標進發──從制度內外顛覆功能組別和選委會委員選舉制度,把港人命運自主的權利奪回來。
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