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恒:《鄧寇克大行動》值得一看的非神作
跟朋友談論《鄧寇克大行動》,才留意到原來有這麼多「路蘭粉」, 就連紙媒網媒也紛紛將他推上神枱。 在本港上映的戰爭片,往往都有改個「勁名」的慣性,電影叫《鄧寇克大行動》,要不是熟悉這段歷史,或先約略溫書才入場,或許會期待看到連珠炮發、奮力迎敵的軍事行動。事實上,這場戰事多數直接稱作「鄧寇克戰役」(Battle of Dunkirk),或更精準的「鄧寇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而撤退行動的代號是「發電機行動」(Operation Dynamo),如果戲名這樣簡單直接,或許歷史意義更寫實和豐富。 這星期有關《鄧寇克大行動》的評論很火熱,先旨聲明,本人不是「路蘭粉」,更不是「軍事歷史控」,未敢班門弄斧,還是簡單一點去看這套電影好了。 不少人讚譽身兼編、導兩職的Christopher Nolan,今次表現出色,刻意減少對白,集中用畫面說故事,技法出眾云云。平心而論,很多二戰電影也會這樣處理,不能稱得上特別創新,着眼點反而是那些僅有的對白,能否起到畫龍點睛之效,若以這角度而言,似乎仍然改不了一貫「畫公仔畫出腸」的習慣,尤其年輕軍人一度被困船艙,互相猜忌那段,索性安排其中一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