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敢:親子作家與貓奴的政哲矛盾
近日有內地婦人投訴貓咪波子抓傷其兒子,使得政府部門要對波子又拉又鎖。事後驚動「鄺神」議員和七萬名網民聯署,波子才被網開一面。 但是某親子作家藉此事挑起黃藍矛盾,說此事突顯黃絲網民喜用網上批鬥來達成目的,破壞法治。不料她的文章被保皇網媒轉載時,立即引起一眾藍絲貓奴指摘,批評其無事生非,錙銖必較。轉眼間又有KOL譏笑港人是港豬,寧願關心一隻貓,也不願關心政事。 然而,我不認為KOL說的正確。民主運動若要開花結果,我們有必要從這些小處着眼,去促成燎原的星火。 政治,不僅限於一個偉大的論述之爭。有時候,它需要開展民眾的想像力。正如漢娜.鄂蘭在《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中記述,一個極權的社會正正是麻痹人們對他者的想像力,讓他們各家自掃門前雪,對弱者的苦難毫無感覺,營營役役服從當權者的指令,如此政府就能控制大局。 相反,若要抵抗極權,就有必要重視我們對他者的同理心和覺察。正如《逆權司機》中,金四福本是升斗市民,痛恨大學生示威搗亂。在光州鎮壓中,他原本已經逃離,但是逃離途中看見一個饅頭,想起了光州市民的熱情和善良;結果讓他鼓起勇氣回頭營救記者,間接使暴行公諸於世,促成了韓國的民主化。 「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