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樺:文學的香港 共同的植物
編按:在傳統文學書寫中,文學與植物關係密不可分,從詩經楚辭到今日文學創作,植物都能為作家提供好題材,寫出好作品。香港近日有一群作家,以植物為題寫作並結集成書——《自由如綠》。本版轉錄書前序文,略觀香港作家幾種風貌。 植物,城巿沉默的成員,贈予我們其純粹的存在。細葉榕為我們把陽光篩細,木棉向我們投擲以花朵和白絮,風鈴木的鮮黃如同清音,大葉紫薇的爽朗是柔和的,睡蓮在水面無語開合,路上我們把七里香的幽渺深深吸入胸中。假如稍為細心留意周遭,我們便時常會把植物視為朋友,對之抱有深深的好感:它們的存在豐潤着我們的存在,如此種種,往往超越實用的功利價值,而進入情感的層次。 在後消費時代,香港社會近年轉向欣賞自然之美,回歸山野乃是不少人的共同傾向。而在發展的隆隆之輪下,城巿植物的遭遇有時讓人哀愁。書寫植物,能否也視為一種保護植物的方式?西九文化區設有苗圃公園,種植各種樹木花草,據說這是當年Norman Foster及伙伴的西九文化區設計方案受大眾歡迎的原因之一——公園,樹木,可被大眾共同享有。近年文學館在西九的「自由約」中參與策辦活動,有很多機會親近苗圃公園中的植物。現在,便有這本二十四位作家共同書寫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