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彤:不願面對的真相(三):欠統一標準的通識科
通識科由2009年起開科以來,走過不容易的8年「摸索期」,總算為業界及學生建立一套客觀而嚴謹的課程及評估體系,讓師生可以依從不同的單元概念、議題、技能及題型要求,在通識科的教學與考評獲得應有的成績。而這一科設立初期,在開考時對教學及評分標準的猜疑,近年亦因前線同工的努力逐漸消除。 這一切成果,除了須歸功於師生累積的紥實教學考評經驗,也不可忽略教育局及考評局的領導作用。前者對教與學的支援,讓師生在課堂實踐上有所參考;後者「手持玉尺,量度人才」,為考生的表現劃定清晰標準,亦讓師生在出卷、改卷、操卷時有規可循。兩局對通識科的貢獻,絕對是功不可沒;但在另一邊廂,兩局在實際操作上存在著一些矛盾與不協調,卻為通識科的中長期發展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通識科自成立以來,一直為人詬病(包括業界內外人士)的問題,就是學科的理論基礎不足,以致造成「鬥吹水」的結果。而所謂理論不足,很大程度源於通識科本身未有一套嚴謹的「概念系統」,反而著重培養技能。為了應對外界批評,教育局及考評局皆透過官方文件作出回應。教育局近年完成了一系列六個單元的《通識課程資源冊》,當中羅列了各單元的「基本概念」,嘗試為課程的核心概念一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