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出師表》應該如何讀?
《出師表》差不多是中文寫作裡留下最多典故成語的一篇文章,並因為一定要背誦和考試的原因而幾乎全民普及,所以每每看到政客文人動輒引用。而諸葛亮也因此獲得非常高的知名度。 遇到環境丕變,就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遇到壞人,就說「作姦犯科」,謙虛一點,就說自己「妄自菲薄」。 給總統建議,則曰「親賢臣,遠小人,……親小人,遠賢臣」, 一旦要下野,就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真是超級好用。 然而你一旦深入問:作姦犯科的「科」,犯的是什麼科?就幾乎沒人知道。《蜀科》是諸葛亮制定的,劉備集團入蜀(殖民四川)後,馬上大力推行蜀科,「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臣民,打壓本地豪強,這和毛澤東實施三反、五反及蔣介石的二二八,屬於同樣的歷史結構和邏輯。 當然,這不是諸葛亮的錯,也不是國文老師的錯,我只是覺得,講解古文而不講歷史脈絡是大有問題的,而講錯了歷史脈絡,問題更多。 我們的歷史教育一般是高度評價蜀漢、諸葛亮的,對東吳卻很少談,這是因為在大一統史觀下,東吳實在太不爭氣,只想「偏安」東南過小日子、搞小確性,乏善可陳。你看曹操和諸葛亮追求大國復興、又做得一首好詩、寫得一手千古文章,你孫權太遜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