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一位家人,是軟件工程師,從大學畢業一直到三十出頭,換過幾次不同的工作,但一個共同點,就是無止境的加班。每天早上7點多出門,晚上9點 多回家,十年如一日,其中的辛苦實在不用多講。前兩年結婚時,才在家人的幫助下在偏遠的地方勉強買了一套400呎的二手房。我在外國工作,這樣的情節實在很難理解。香港的人均國民收入,已經完全達到了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可為什麼生活質素和這些發達國家相比卻差得還是如此懸殊﹖要講其中的症結,我想就要涉及到一個熱門的話題,那就是創新。創新科技,創意產業,香港講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什麼成效,人們查找原因,其中總會說香港是一個注重短期利益的地方,只識搵快錢。但香港為什麼會這樣?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香港還沒有真正從一個發展中經濟體的思維轉變為一個真正發達經濟體的思維,並因此導致很多後果。發展中的經濟體,比如中國內地,其產業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在這樣的社會中,要想提高競爭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工資成本,其表現之一,就是工人無休止的加班。當一個社會從事的產業比較簡單,這樣的方法非常有效。但當一個社會逐漸轉為高收入經濟體時,工資成本上昇,為維持競爭力,就要轉型,通過提高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增加產業的附加值。在一個真正創新驅動的經濟中,無限制的加班會逐漸失去效用,因為 創新是不會靠把員工多在辦公室關幾個小時就能實現的。創新更需要讓自己的員工有一個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如果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都每天從早到晚疲於應付各種事務性的工作,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思考,這個社會整體的創造力就很難提高。香港從過去一個發展中經濟體,表面上成功轉型為一個發達經濟體,但從思維方式上,還停留在過去靠延長工作時間,加大社會成員的生活壓力來推動其賣力工作以期提高競爭力的思維上,這也恰恰是香港這麼多年來創新不足的原因。要轉型為一個靠創新驅動的真正的發達地區,就要同時專注於如何真正提高整個社會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活質素上來,並檢討過去所有的政策,凡是有礙於這一目標的,都要改變。比如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全民退保,以及房屋政策等等。香港經過幾代人的奮鬥,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社會財富讓整個社會過上有尊嚴的比較富足的生活。有人經常借西方福利國家養懶人的例子來告誡香港也可能會滑入這樣的境況。但現在的香港,根本位於另一個極端,和西方養懶人的極端還差得很遠。最重要的是,即使養了懶人,但一個社會好的福利所帶來的整體健康的社會環境會推動整個社會的創新,其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其副作用。比如,北歐是典型的高福利國家,如果用香港人的觀點看,也是典型的養懶人的國家,但瑞典芬蘭卻同時是兩個引領現代信息科技發展潮流的國家﹔另外一個例子,是港人所熟悉的英國,英國的福利制度當然養了很多懶人,有很多弊端,需要改進,但英國的創意產業卻一樣是站在世界的前列,比如英國的音樂產業在世界的出口收入在2014年就達到了大約250億港幣。相比起來,香港曾經輝煌一時的音樂和電影工業等等近年來卻江河日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有一套完整的福利制度,並不是偶然。真正的大規模的創新,只會在一個生活質素達到一定程度的社會出現。人人為生計疲於奔命,卻奢談創新,無異于緣木求魚。只有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福利制度,讓每一個普通的香港人都可以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每天都可以有時間有精力停下來思考,香港才能轉變為一個真正的發達經濟體。文:劉偉 創新 創意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