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川:劉曉波空櫈轟動一時 如今為何問者寥寥?
「唉,劉曉波都入唔到20大。」劉曉波患癌消息傳出當天,一位供職於香港某大網媒的記者如是抱怨。「20大」固然不是中共會議,而是點擊排行榜。事件發展逾兩周,本應令人憤慨,卻似乎勾不起港人興趣。不但關注度比不上他當年獲獎時的「空櫈」事件,就連最近的習近平訪港造成交通不便,以及遼寧號開放市民踴躍撲飛,都要比劉曉波更受注目。 劉曉波2010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反對者姑且可猜測他別有用心,表面爭取民主但實際為做騷,如今劇終,他迎來的只能是鬱鬱而終,原因更可能是被關押期間得不到適當治療。無論從任何角度去看,這也是一齣違反公義的悲劇。為何當年港人眾志成城,如今卻關心者稀? 第一,香港不少主流媒體被收編,主力引述了無新意的官方說辭;第二,社交媒體資訊百花齊放,削弱主流媒體輿論力量;第三,本土思潮發酵,港人跟內地維權界愈來愈割裂。有人提倡,內地維權事業,乃是「鄰國」事務,港人不宜摻一腳,背後理念跟中國外交部時常掛在嘴邊的「不干涉別國內政」如出一轍。 跟內地維權界劃界 不見得與「爭民主」相符 本土派提倡激進抗爭,坊間接受程度因人而異,但出發點終究是爭取民主。然而,本土派強調不干涉大陸內政,並跟內地維權界劃清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