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論韓流,別再提《太陽的後裔》了。如果你依然提《太》的話,即代表你out啦!大家最新熱議的韓流話題,當然要數《屍殺列車(原名:釜山行)》了。這齣電影的口碑、話題性、票房及人氣都成為了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基本上已蓋過《太》的人氣。這次亦想寫一篇文章關於《屍殺列車》這部電影。若有人問我從何得知《屍》的人氣,其一當然要數各大影評對於這片的稱讚。見得最多的,就是讚賞韓國災難片的拍攝手法,並說喪屍等特技稱得上荷里活水準。另外見得多的就是在描述《屍》如何刻畫各個人物的人性。沒錯,人性的確是《屍》一大重點,並讓觀眾思考──假如你在這火車,你會如何抉擇?不過,這齣電影存在著另一視點卻被大部分主流媒體及觀眾忽略了。而這視點不明顯但訊息量足以大於這次對人性的刻畫。也許我是文化研究人吧,向來都不會盲目跟隨主流路線走,這次對於《屍》的電影研究,亦在走非主流路線,而這部電影另一視點是什麼?就是權力的操縱。在這裡所指的「權力」,不但包括政治,而且指涉媒體的權力。如果用這個視點來看這部電影,你會發現一切的根源就是來自於權力令這場災難發生並令全部角色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第一個權力令災難一發不可收拾的,就是政府。這部分於電影中佔不是很多,亦只是輕描淡寫。不過,這部分卻成為了整宗災難的關鍵。大家還記得在火車上主角們看電視那一幕嗎?其實電視新聞如何引述政府對於喪屍的論述,正是重點。從韓國政府的論述中看到她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希望粉飾太平,意圖掩蓋喪屍事件的嚴重性;其二就把這次災難定性為暴徒叛亂。所以政府多次在新聞上發放假消息暪騙市民,認為只是一場小叛亂,讓他們產生一種意識形態(和香港一樣)──是一班滋事份子或年輕人在憤世嫉俗。其實這一幕值得大家注意,因為不但在敘述政治權力如何令整個國家陷入幾近沉沒的境地,而且這部分是在寫實地諷刺現今韓國政府辦事的漏弊。如果片中政府能夠將事實和盤托出,並採取相應措施對付這次喪屍危機,也許整個韓國不會即時陷入屍城的局面。所以這一視點應聚焦於政府如何令事件惡化,這暸解到政治權力在任何問題上的威力及影響力。第二權力,就是媒體。無論在我們日常生活或者遇到大型事件,媒體作為傳播資訊的媒介,當然任何時候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剛才政治權力那一段都提及過,政府多番透過電視新聞發放消息。電視新聞正是現今其一重要的資訊媒介,但平時的我們不會醒覺大眾傳媒如何塑造了我們的意識形態、生活態度及取向。而電視新聞傳播了政府的虛假訊息時,自然會灌輸了關於喪屍危機的全個畫面與訊息──滋事分子的陰謀,但這並非真實,所以未有採取即時解決的措施,從而令這災難一發不可收拾。這 一幕雖短,但已存在不少隱喻及諷刺。大家還記得一年一度公佈的新聞自由指數嗎?韓國的新聞自由情況亦逐漸顯露危機,由2002年的情況正常至2015年稍有限制,在分數上亦由單位數上升至20多(數值越多表示越受限制),這情況反映了韓國政府在媒體逐漸收緊控制。而從《屍》上亦看得出政府甚至視某些傳媒機構為其喉舌,宣傳政府的主張,並維持其形象。而在香港,亦能產生共鳴,你們懂的。不過,在網上看到有些人對《屍》的留言:「如果叫車長把列車一直停在隧道裡,就很快安全啦!」我認為部分合理,這方面亦可算是犯駁,不過這犯駁亦可作解釋。因為受到韓國政府及傳媒的灌輸,大部分國民(包括主角們)因低估了風險從而不懂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停在隧道裡能令喪屍安靜這一事,亦是臨時知曉;而且如果用列車的緊急電話通知車長,就會被喪屍聽見,這亦是危險的地方。另外,也許隧道上亦有喪屍行走,這亦是應考慮的情況。由此可見,這關於犯駁的看法有合理和不合理,而且這亦關聯了我所說的另一視點──從《屍》看出權力的關係和操縱。以韓國商業電影而言,《屍》的確比起以前有所進步,故事結構以及佈局方面亦很精彩及嚴謹,所以成為這次終於是合理地形式新韓流,因為不會像之前某兩次劇集韓流有「雷聲大(呼聲高),雨點小(內容質素不高)」之嫌。(圖片為網絡影片截圖) 影評 電影 屍殺列車 權力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