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太多 體諒太少
林鄭月娥777票、曾俊華365票。選後,有人說泛民策略投票全輸、天真。究竟什麼才叫輸?連輸贏的定義也沒講清楚,實在無助於檢討路線。回想未開票之先,社會主流對於創造奇蹟,也就是曾俊華當選的期盼,已經成為一股難以抵擋的壓力,當有選委不覺得值得一博,民意已排山倒海要求你一博。我認為即使寫「馬後炮」評論,與其純粹點評誰輸、誰天真,較負責任的態度應該先想想:民主派在有限的環境,可以怎樣面對曾俊華的高民望局面?我們都知道無論做什麼,終歸改變不了「欽點」林鄭事實,這次民主派的行動,離做得最好差多少? 沒有民意如淘空靈魂 若真要說民主派在特首選舉輸什麼,分別是不再如以往有多數民意背書。民主運動自1989年起已27年,民主派一直沒有什麼可恃,只有大多數市民支持普選。但這次公眾普遍瀰漫厭戰情緒,表面上選委會選舉取得好成績,但當曾俊華以相較林鄭月娥具親和力、「沒那麼西環」的姿態參選,便與厭戰的民意一拍即合。 民意的主導權落入曾俊華,民主派的行動便變得光怪陸離。策略派追求民意認同,只能跟?曾俊華團隊的「休養生息」、「重回昔日香港」想法走,結果失去話語權。 「lesser evil」所以為「evil」,是因為沒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