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結果揭曉,保守黨贏得331席成為多數黨。整個英國對這個結果都感驚愕,就在選票揭曉前一天,所有民調都認為不會出現多數黨,各種猜測的差異只在於哪個黨會跟什麼黨結盟組成聯合政府。為什麼一個民主政治十分成熟的國家,民調方法十分精準的國度,會出現結果跟預測截然相反的現象?媒體除了用政治雪崩、地震以及山泥傾瀉等聳人聽聞的名詞來形容這個令民調尷尬的結果外,沒有一個能給出說服人的解釋。對此,只能用世事難料,或者耐人尋味作為搪塞。 「shy Tory」現象令民調失準經過上一屆的聯合政府,保守黨也沒有勝算把握,對很多大選的議題都採取迴避,電視辯論次數也縮減,這或許就是不被看好的原因。但這都不能解釋選舉結果跟民調的差異。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情况,1992年大選,民調結果顯示保守黨得到38%的支持,比工黨多出只有一個百分點,無論哪個黨當選,都因為不夠多數議席而不能單獨組閣。點票之後,保守黨得票多出工黨7.6%,這些「跌眼鏡」的民調公司開始檢討差異原因,發現一個名為「shy Tory」的現象,就是通過電話訪問選民,部分保守黨支持者不會直接說出支持該黨,才會導致民調失靈。後來民調方法改變,加上詢問選民過去投票的紀錄,作為調整參數。這種民調回應者「不老實」的情况,後來也再出現「shy Labour」,即使民調公司如何調整方法,還是未能準確探測選民的投票意向,這次出現重大差異,再次說明民調結果並非等同民意。英國的選舉結果是現實政治的寫照,當選民要直接面對削減政府開支、英國跟歐盟關係、大學學費能不能減、移民數字是要大力壓縮還是限制新移民領取福利的限制等等現實問題,他們才會對每一個政黨和候選人的政綱加以具體分析,然後根據個人感覺到受影響的領域與程度,做出投票的决定。 港政改民調準確性亦成疑香港正在為立法會是否能通過政改莫衷一是,不同民調機構都在對政改問題做不同的民調,簡單的問是否支持8‧31的有之,加上各種條件的有之,比如如果白票守尾門,或者如果加優化條件,不一而足。這些民調結果有多大的準確性,實在成疑。對於民調的問題,回應者要不就是敷衍作答,要不就是對於假設性問題不會認真考慮,要不就是故意給予虛假回應,即使是面對面的訪問也可以毋須為回應負責,更何况是電話訪問?假若政改獲得通過,來自不同政見的參選人宣布他們的政綱,即使他們是在爭取提名委員會的選票決定是否能出閘,但事實上會引起整個社會的大討論,對他們政綱和主張的討論,然後才能決定兩到三個正式候選人,社會再次討論他們的主張,選民以一人一票決定誰能當選的時候,他們自然會認真、嚴肅地根據各自可能感受到不同候選人的政綱對他們的影響,選票的多寡,才是民意的真正代表。英國選舉結果導致政黨大洗牌,工黨在蘇格蘭被懲罰以至羞辱,蘇格蘭民族黨在蘇格蘭議會內只失一個席位,幾乎成為「一黨專政」,黨魁斯特金說做夢也沒想到這個結果。上屆選舉躍升成為第三大黨的自由民主黨,跟保守黨結盟組閣,但在增加大學學費議案中違反選舉承諾,這次被選民「票債票償」,損失48席只剩8席。令人詫異的是自民黨丟掉的席位,沒有在工黨與保守黨之間平分,而是大部分被保守黨囊括。總體結果如此,小選區的結果更是令人目瞪口呆,蘇格蘭選區出現一名歷史以來最年輕的國會議員,年僅20歲的大學生,得票比工黨候選人、前影子內閣外交事務發言人Douglas Alexander還要高12.3%;自民黨老牌黨員,上屆能源大臣Ed Davey,自從1997年開始就在選區內連續取勝,這次得票比上屆丟了15%,而被保守黨翻盤。即使在政黨政治成熟的英國,也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選舉的詭異,在這次英國大選中,可見一斑。香港的選舉歷史不長,但也曾多次出現「翻臉不認黨」的現象,民建聯支持者的忠誠度是被認為各政黨中最高的,英國民調的各種「shy」不知道有沒有被政黨故意操控的原因,但坊間就流傳過民建聯讓支持者「蠱惑」民調以達到迷惑對手的目的,但在2003年的區議會選舉中,幾乎是兵敗如山倒。民主黨在上屆立法會選舉由於支持政改被狙擊而內外交困,支持率急劇下降。誰也不能保證,戲劇性的結果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在誰的身上。 港選舉的「翻臉不認黨」而歷次的選舉翻盤,民調都未能事前準確做出有效預測,究竟回應者當中,有多少是羞於表達還是懶得表達,不得而知,但選票是真的,選舉結果才是民意的真正代表。如果泛民執意否决政改方案,誰能保證他們在即將來臨的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中,會如何受到選民懲罰甚至羞辱,多少泛民支持者,在過去幾十年,被鼓動參與各種爭取民主的集會、遊行、抗議,並且聽到泛民中人口口聲聲說普選的好處,而今選票即將到手,他們終於可以運用選票參與最高決策的機器,可以選擇不同候選人的政綱與主張,卻被泛民所理解的真假普選,剝奪了這個選舉權利。民意民調都是選舉前的遊戲,何不讓選民行使投票的權利呢?文__阮紀宏原文載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民調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