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台下發問,這些年的政治聯姻
讀中學的時候,曾是學校辯論隊的成員。每場比賽,在台上雄辯滔滔的只有三四人,但參與整場比賽的,卻往往有十餘人之眾。如屬重要賽事,更會全體出動,甚至邀請舊生回來幫手。所謂參與,比賽前幾日通宵達旦的準備自是不在話下,而到了比賽當日,這些台下辯員的角色亦同樣重要。 為隊友撐場,大力鼓掌、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固然是職責所在,但更實在的原因,是因為每場比賽中總會有「台下發問」的環節。學界辯論比賽的形式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先由雙方主辯及兩(或三)名副辯輪流發言,然後每邊派出三名台下辯員提問,對方須逐一回應。之後,就會進入自由辯論的環節,最後由雙方主辯總結。 因此,在比賽的上半部,台下辯員的工作絕不輕鬆。每到對方發言,便要聚精會神地聽清楚每一隻字,嘗試找出論點中的破綻。各自在cue card寫下問題後,先是互相傳閱,然後交頭接耳地小聲商議,最後挑選出最具殺傷力的問題,以圖給予對方致命一擊。 每條台下發問雖然只有一分鐘,對戰況卻可以有很大影響。對台上辯員來說,他們要一邊聽、一邊想、一邊寫,在對方發言完畢後便隨即上台。當局者迷、時間壓力、加上一字型的坐位安排令隊員之間難以緊密溝通,就是最好的辯員也難免出現盲點。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