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不是不夠低俗 而是敗在商業模式
「端傳媒」亮起紅燈,許多論者指出,它走深度路線,在當今網絡時代注定失敗。筆者卻認為,內容取材僅屬其次,其致命傷在於欠缺可行的商業模式。 「端傳媒」裁員的消息傳出後,觸動大量媒體人的神經,facebook上一片哀嚎。很多人感嘆香港難以養活一個高質媒體,劣幣驅逐良幣,甚至歸咎於「蘋果化」令讀者口味愈見低俗。諸種社交網絡式的「一句點評」,無非宣泄情緒,亦正好解釋了,為何深度內容想要立足社交網絡,會舉步維艱。 首先,「端傳媒」開宗明義,面向全球華人。從它在台灣的知名度,以及網頁上簡體字的留言數量,可見它的讀者遠不限於香港人。所以這不是香港市場獨有問題,而是全球華人市場的問題。再說,即使放眼英語媒體,深度內容亦需要融資或品牌合作支撐。主流群眾捨難取易,投向低俗內容的懷抱,根本無可避免。 若說「劣幣驅逐良幣」,也不準確。「端傳媒」打從開始,即表明拒絕「煽色腥」,也不追求發布速度。它不跟嘩眾取寵的「內容農場」和爭分奪秒的主流媒體直接競爭,僅瞄準小眾讀者。一直熱中「即食」內容的大眾,不見得會投入「端」的懷抱。 時值2017年,還因為「蘋果化」而耿耿於懷的朋友,未免故步自封。《蘋果日報》無疑行先社交媒體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