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Sony Pictures釋出新片Arrival的海報和宣傳片。電影改編自屢次獲獎的科幻小說家姜峯楠的Story of Your Life、《毒裁者》(Sicario)和《罪迷宮》(Prisoners)導演Denis Villeneuve執導,Amy Adams, Jeremy Renner, Forest Whitaker主演,整個組合,令人充滿期待。偏偏電影海報卻相當兒戲,一系列12張海報,碩大的UFO浮於世界不同地標的半空,旁白寫着「Why are they here?」,本身設計上佳,然而當中維港兩岸的一幅,港島卻矗立着上海明珠塔。海報一出,引來議論紛紛,「赤化」、「Hong Kong is not China」等說法滿天飛。事隔一天,有本港導演在Change.org發起「Stop mixing China Building to Hong Kong」聯署,表示「The cityscape of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intelligence of film audience worldwide, deserve respect.」,並於一日內得到超過所需的100個簽名。不到一天,電影商在面書表示「An error in one in a series of posters for “Arrival” was made by a third party vendor」,雖然牽強卸責,總算從善如流,馬上把海報背景修改成黃埔江。黃埔江換維港 港人頓變玻璃心問題來了,這個被Change.org視為「Victory」的修訂,又觸動了一些港人的神經,質疑為何不是刪掉明珠塔而是把維港換成黃埔江,要杯葛電影云云。咦,不是剛剛才說「有一種心態叫玻璃心」麼?為什麼電影公司非得用維港作海報背景才稱得上尊重港人?認真看看宣傳片,當會看到海軍在東海出動,打算對付UFO一幕。假如還要繼續質疑為什麼劇情不說海軍來到維港,就當作是維港已被填得太窄,或者是編導不希望解放軍在香港動武吧。利益申報,我是Change.org請願聯署人之一。查實海報距離讓我觸怒很遠,跟赤化更是「大纜扯唔埋」,我更多是希望海外電影人不要太無知,這其實和把自由神像放到金門橋、認為第三世界國家不需要認識,同等程度。其實電影取景不連貫十分普遍,只是世界很大,一般觀眾大多看不出來,否則不難發現主角這陣子在上海追逐,轉個彎去了杭州這種劇情,而且並非荷李活電影來亞洲取景才出現,港產片也充斥大量這刻在港島下秒到九龍的例子,有興趣考究的不妨參考《電影朝聖》,博主對港產片取景地非常有研究,能舉出每個經典甚或普通電影情節的取景地,叫電影觀眾眼界大開。至於遊戲場景,即使沒有不合拍攝的包袱,卻很多時被視為次要,拼拼揍湊,以香港作場景藍本,認真考究的作品更是寥寥可數。電影取景地不連貫,與其說是不尊重,倒不如說是不在乎,反正絕大部分觀眾看不出來。况且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拍電影,location scout需要就着情節尋找適合拍攝場地,再加上後期剪接,大概是場景瞬間轉移的主因。若有天看到Scarlett Johansson在廟街一轉彎到了華強北,大可不必過度解讀成港深一體化。高呼中港區隔 不如演繹自身獨特性但我倒是感受很深刻,這裏的人怎麼想都好,在這些電影人,以至我接觸過絕大部分的歐美人眼裏,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城市。與其高喊#hongkongisnotchina嘗試說我們不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演繹出我們是什麼,我們為何獨特。否則,就算世界有一天認同了#hongkongisnotchina,結果只會像Arrival的修訂後的海報一樣,中國依舊,香港消失。編輯﹕沈燕媚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原文載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6年8月21日) 網民 中港矛盾 香港人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