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回歸」未必完全是壞事
中環是香港傳統精英與核心行業的象徵。多年來,中環的商業大廈都被很多本地與國際金融機構、律師行、會計行、私家醫生租用。這使中環甚有「聯合國」感覺,因為有不同族裔的人士在中環工作。 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中環專業、金融精英曾被視為國際「次貨」,因為不少都是所謂的「FILTH」(意思是「污垢」),即「Failed in London, Try Hongkong(翻譯:倫敦撈唔掂,就試下香港啦)。但這情况由上世紀80年代開始轉變。隨着香港逐漸成為亞洲首要金融中心,在中環雲集的本地人、內地人與外國人都是世界級的專業與金融精英。 但在這10多年來,隨着中環的租金愈來愈貴,中環本身亦逐漸有微妙的改變。首先,有些「中環」機構搬去金鐘、灣仔、上環等地區,但很快就連這些地區的租金都貴起來了,所以「中環」機構開始再搬遠一點。會計行、金融界先把內務行政部門搬去九龍、港島東;然後,國際投資銀行有部分搬去九龍,會計行負責服務客戶的前線專業會計師逐漸搬去鰂魚涌、銅鑼灣、觀塘、九龍灣、尖沙嘴等地方;之前會在中環與九龍兩邊維持診所的醫生亦有部分放棄了他們的中環辦公室。 傳統精英被「逐出」中環 中資進駐 至於律師行,他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