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面對的真相(二):孤軍作戰的通識科
踏入廿一世紀,香港的教育改革可說是一浪接一浪,由教學語言政策到課程考評調整,由中小學結為「一條龍」到設立副學士制度,更不用提及宏大的334新高中課程,無不叫業界同工焦頭爛額。改革背後,有源於本地內部需求的原因,亦有順應全球化趨勢的推動。雖然改革少不免涉及爭議,但反對聲音都是雷聲大而雨點小,到正式推行時,業界內各持分者通常會很快進入「均衡模式」(equilibrum),各安本份地履行責任。 唯獨小小的通識科,由10年前開展討論至今,一直爭議不斷,調整、剪裁、殺科、改課程、改考評等的聲音不絕於耳。聲音有來自前線教師,亦有局方官員,也有立法會議員甚至大學教授。通識科不時要求同學要在議題裡找可議之處,在筆者看來,通識科本身就是最好的議題範例;爭議點不單層出不窮,討論內容火花不斷:由邊緣化人文學科到窒礙科學教育,考題政治化到各打五十大板。對通識教師而言,以四面楚歌、草木皆兵來形容現實處境,實不為過。 但區區一科中學科目,何以惹來如此持久熱烈的迴響?在筆者看來,這跟橫空出世的通識科打破了舊有的教學體制與模式有莫大關係。 通識科是教育界的惹火尤物 筆者為舊制高考產品,入職後任教新高中通識,充分體驗到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