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文:世界,從來不是你們的──20年後重看《香港製造》有感
當年《香港製造》上映時,我身處溫哥華,在當地電影節觀賞此片,被戲中的凌厲影像深深觸動。 非常佩服陳果導演,他僅僅用劉德華拍剩的菲林,並起用一批非專業演員,就拍出一部充滿香港草根情懷的佳作。 如今回流香港多年,再看《香港製造》的4K修復版,發覺電影一點也沒有過時,片中呈現的世紀末氛圍、年輕一代對社會的不滿,在今日香港依然存在。 最深刻的是三位主角在和合石墳場嬉戲的一幕,中秋、阿龍、阿屏這三名被社會遺棄的邊青,在一個個墓碑上跳躍、佇立、吶喊,將年輕人跳脫飛揚的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展現出陳果導演澎湃的創作力。 這幕令我想起法國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名作《不法之徒》(Bande à part , 1964),三位主角在羅浮宮裡發足狂奔的一幕,與《香港製造》的這場墳場戲遙相呼應,同樣表現出無視禁忌、無視規矩的躁動青春。 十分欣賞李燦森飾演的屠中秋,若按世俗眼光,他只是一名古惑仔,終日不務正業、游手好閒,但其實他有不少優點:重承諾,守信用,對智障好友阿龍不離不棄,對絕症少女阿屏有情有義,前者被人欺凌,中秋索性接他回家照顧;後者患有嚴重腎病,中秋承諾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