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曉波已死 曉波萬歲
大約30年前,課餘我便到《明報月刊》幫手,主要負責處理一些內地作者的長篇文稿。作者群中,出類拔萃者不少,但劉曉波始終是最觸動我的一個。 他的文章不僅文辭辛辣,更敢於挑戰權威。年少氣盛的劉曉波深信不破不立,因此不論學術權威還是政治文化、社會民風,他都不留餘地,有理不饒人,定要盡情批判到底。 那時的劉曉波認定國運興衰,是執政者與人民的共業,不但一黨專政的中共責無旁貸,習慣逆來順受、得過且過的人民亦難辭其咎,把魯迅對普羅大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批判,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因此,他相信中國的出路不在經濟或者政治改革,而更在於國民性格的徹底改造。 為理想身體力行 迎難而上 如此氣勢磅礴的議論縱橫,當然沒法提出什麼具體社會改革綱領。但難得的是,他為理想身體力行,迎難而上,在八九民運期間從紐約返回北京,全身投入其中。自此以後,他不再高談闊論,轉而緊貼社會時局,發表時評,據事說理。雖然前後四度繫獄,他仍努力筆耕,游走於民間社會之中,在極大限制之下,把反對力量聚合起來,更於2008年發起《零八憲章》聯署行動,提出中國未來發展的理想路向。 有別於20年前對時局對世情的否定、批判、議論,《零八憲章》前後的劉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