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學大學學制改「334」、2012年開始的中學文憑試以來,社會上要求增加資助大專學位之聲不絕,特別是增加資助學士學位的要求。或許大家會奇怪為什麼這個增加學位的要求,會在推行4年學士學位制後「忽然」熱起來。原因主要是近十多二十年的中學生人數不斷下降,到2012年的末屆高級程度(A-level)會考的考生,考獲成績符合修讀學士學位的人數已跌至僅為1.8萬人多些,減去往外國進修的數千人,相對1.5萬個受資助的一年級學士學位,絕大多數合資格的都可以進入香港的資助大學。但是,少了中五會考的「篩選」,2012年的首屆中學文憑試中考獲讀學士學位「3322」資格的(註1),便有2.6萬多人,同樣爭入1.5萬個受資助的一年級學士學位,便自然是僧多粥少。我當年便曾戲言可以發起一個「中六家長學生苦主大聯盟」,爭取增加學位。當然,戲言不會成真,但社會中要求增加資助學士學位的呼聲,便應運而生。但是,現在要求8所資助大學(註2)增加學士學位的數目,有些不切實際。請聽我道來。未來升大學學生人數不斷下降由於近數十年香港生育率持續下降,並且根據《基本法》第24條而持有居港權的內地兒童,在2003年已大致上透過單程證來港,香港就學學童數目近年亦持續下降。上述因素,是導致10多年前開始小學「殺校」,隨後是中學縮班,再繼而便是大專生明顯地下降。附圖所見的是,自從2013年後中學文憑試學生數目便開始下降,令到不少自資專上課程的營辦者有些措手不及。學生數目會一直下降到2022年,才稍為回升。自資專上課程在未來數年繼續縮減,已難以避免,甚或有院校面臨倒閉的風險。2016年中學文憑試6.8萬名考生中,考獲修讀學士學位的有23,611名,扣除了部分到外地進修,便約有2萬名學生爭入本地資助大學學位。假設中學文憑試成績分佈不變、外地進修百分率不變(註3),到2022年,爭入本地資助大學學位的便只約有14,900人,相對現時受資助學士一年級的1.5萬個學位,便大致相若了。另一方面,現時8所資助大學已有人滿之患。2012年大學改制,由3年的學士本科生,增至4年制的4級學生,本科學生數目便增加了三分之一。亦是如此,資助大學於10多年前為了應付改制,便開始擴建,以應付增加了的學生、老師及其他職員的地方需要。時至今天,大部分人都會覺得現時的大學院校十分擠迫。若要再增加收生,再擴建便難以避免。但擴建需時,自不能滿足未來數年升學的需求,而數年落成後,又會因學生數目下降,導致擴建部分成為無用武之地。大專學生數目持續波動上文提到中學文憑試考生持續下降至2022年,便會紓緩。隨後,數目會上升至2030年,到2031年又會急遽下降回到約為2022年的水平。背後便是「雙非」嬰兒(註4)數目的變化。「雙非」嬰孩數目由2003年的2070名急升至2011年的35,736名,2012年稍減至26,715名。當2013年實施了「零雙非政策」之後,2013年「雙非」嬰孩數目便急降至790名。「雙非」嬰孩當中約半數來港或留港就學,由2004年計,18年後的2022年「雙非」嬰孩便開始進入大專,亦是大專學生數目谷底回升的開始。但2013年的18年後,即2031年,中學文憑試的學生數目便會出現懸崖式下降。面對着未來大專生數目在未來15年的大幅波動,增加現時資助大學的學位,便明顯不是一個靈活的做法。大學學券制除了資助大學的1.5萬個一年級學士學位,政府由2015/16學年開始,亦向自資專上學院「購買」約1000個「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學位(註5)。這個資助計劃,便與其他政策如中小學、安老宿位的「買位」相似,利用私營市場,購買學位以達至增加一些人手短缺的專業畢業人數(如護理),或是配合政策的發展(如創意工業)。換言之,「購買」學士學位為政策及行業需求主導。資助大學學位在學科上的分配,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資助大學所制定,而向自資專上學院「購買」學位,便是由政府決定。增設學券制,讓那些不入讀資助大學或「購買」學位課程而符合修讀學士學位的學生,自行選擇修讀自資專上課程,可以說是一個較為平衡的做法。增設學券制不但是給予學生自行選擇非資助專上課程,亦可大幅度減輕學生及家長的經濟負擔。雖然現時政府有透過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為低收入家庭的大專生提供助學金及貸款(grant and loan),但對於中等收入的家庭,大專學費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太多大學生?部分人對於增設學券制有保留,原因之一便是認為現時的大學生已經太多了,政府不應增設學券以增加大學生數目。不少持這個意見的朋友,都是基於數十年前只有2%至3%的適齡學生可以升讀大學,而現時已有超過20%的適齡學生可以升讀大學。首先,現時修讀資助學士學位及非資助學士學位的學生數目,已超30%,增設學券對學生數目只會有輕微的影響。再者,以國際已發展地區比較,30%至40%的學生升讀大學率仍是偏低;這個升大學比率,離普及大學教育還有一個很遠的距離。假設升讀大學反映學生的學術智能,成績較佳的30%至40%學生,升讀學士學位,不應有任何困難。結論家長及學生期望當然會是希望政府可以增加現時資助大學的學位,最好更是心中最想入的幾間大學。不過,如上述就未來15年學生數目的波動,增加現時資助大學學位,並不實際。運用大學學券,既可間接地即時增加資助學位,減輕家長、學生讀自資學士課程的負擔,政府更可以既滿足社會部分索求,亦可應學生人數的波動靈活地動用公共資源。註1:即中文、英文3級,數學和通識2級註2: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註3:約佔中六學生數目的6%註4:即父母皆非香港居民註5:課程包括護理、物流、建築及工程、創意工業、檢測及認證,和旅遊及款待(作者按:就「教育2.1」相關建議可參照www.edu2point1.hk)文:羅致光(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教育2.1」成員)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2016年11月5日) 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學
詳情